是非曲直 facebook正在積極尋找國內合作伙伴,甚至有傳出同搜索引擎百度合資的消息。同時作為股東李嘉誠又會在背后起到怎樣的作用?一切懸念待解
日前,facebook年內進入中國的消息在業界不脛而走,是IPO之前的概念炒作?還是確實有信心,自己可以幸免于眾多海外互聯網公司的前車之鑒?同時有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正在積極尋找國內合作伙伴,甚至有傳出同搜索引擎百度合資的消息。與此同時,facebook的入華還有諸多懸念,現有的中國facebook如人人網會不會遭到分流?facebook內容運營是否就國內政策進行調整?作為股東李嘉誠又會在背后起到怎樣的作用?
懸念一
白手起家還是拿來主義?
按照有關部門“外資企業不得在中國境內經營互聯網信息服務”的規定,外資互聯網公司要進入中國市場需要先成立ICP(InternetContentPrivider)合資公司,并允許在ICP合資公司中持股50%。
除了收購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如亞馬遜收購卓越、eBay收購易趣)后共用ICP牌照之外,外資互聯網成立合資公司也基本有兩種模式,一是與投資界合作,二是與產業資本合作。
2005年“MSN模式”就是微軟與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運作互聯網業務的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此后新聞集團的Myspace進入中國也借鑒了這一模式,在合資公司中新聞集團持股40%,創始人團隊持股32%,另外兩家投資IDG及中國寬帶產業基金共占28%的股份。
相比之下,與產業資本、比如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合作的好處就是可以獲得后者的用戶基礎與在中國互聯網運營的本地化經驗,比如此前雅虎與新浪網成立的合資公司一拍網、以及在今年1月,百度和日本樂天共同日本最大網購商樂天5000萬美元合作的B2C商城,但是正如整合遇到的問題一樣,很多時候“1+1>2”的結局未必出現。
而在此次facebook醞釀入華之際,業界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與百度談合資”的消息,不過具體細節與最終結果目前尚不得而知。在業界人士眼中,雙方如果能夠實現合資,也許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最近一直在社區領域積極發展、并推出屬于類微博服務i貼吧的百度可以增強在社區領域的實力與資源,實現百度“打通獲取信息、分享信息和即時傳遞信息之間通道”的設想,而facebook則可以獲得百度的用戶基礎與本土運營經驗。
此外,根據國外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facebook在美國搜索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了AOL,并且有可能在幾個月內超越Ask,成為全美第四大搜索引擎。而facebook正在研究根據社區用戶的個人資料及行為匹配搜索廣告的嘗試,相信也與百度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空間。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合資公司的估值差異可能成為雙方最終走到一起的最大障礙。在IPO之前的facebook目前在資本市場上風頭正勁,根據分析師估計facebook上市后市值將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創下近兩年IPO融資之最,在這種情況下,雙方能否達成合作協議還要拭目以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李嘉誠曾向facebook投資逾1億美元,當時就有海外分析師表示,李嘉誠的投資會使其旗下原有的互聯網資產如TOM和在線facebook建立更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而此前互聯網通訊公司Skype進入中國,就是采用了與TOM在線共同組建合資公司,TOM在線與Skype分別持股51%及49%的方式來合作。
那么facebook入華,大股東又將在背后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
懸念二
現有SNS格局是否會被撼動?
此前,李嘉誠曾對外透露,facebook的產品與和黃業務有協同效應,日后在和黃的手機網絡中,可以使用facebook服務。而從兩年前,facebook推出簡體中文版本,到如今國內3G建設如火如荼,雖然facebook的新聞發言人說法十分“官方”而并未透露有任何針對中國的專門計劃,但是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