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是什么?估計大多數網民的回答都是一個:“搜索引擎啊”,事實上搜索并不是Google的全部。這并不奇怪,全球每天都有數億人在使用Google,但大部分人連其十分之一的功能都沒有用過。
原因是有20000個網絡工程師聚集在這家公司,而這些人又得到允許,每周可用一個工作日自由研究自己喜歡的項目(Google著名的“百分之二十時間”),所以設計出了龐大而又不為人知的應用。如果你想對這些新應用有個大致了解,估計需要一個專業的導游花上幾天的時間方能如愿。
搜索新玩法
比如在今年初,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就讓人看到了搜索巨頭的另一面:如果災區的某區域發生了新變故,Google Maps就會出現閃爍的紅點并會發布相關信息,使得外界可以很好地獲知災區的哪個區域又發生了什么或者還缺少什么。它遠比當地政府和世界媒體還可靠。
不過,Google對地圖的狂熱,除了可以在災情發生時,充當網絡信息發布平臺以及當做一個GPS導航儀來用,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可以用來“登錄”月球和火星——不必身家億萬,借著Google Maps,你也可以進行自己的太空漫游之旅。不同的是,你看到的多半是圖片。
如果你擁有一部Android手機,并且安裝了Google Sky的話,你還可以在夜晚對著星空打開你的手機,來查看你頭頂上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星座。在太空觀賞之外,Google的另外兩項新技術——街景視圖和海洋視圖,同樣也可以為人們帶來視覺沖擊力,你可以查找故鄉街區的歷史衛星圖片,也許那就是你爺爺和奶奶生活過的場景。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個天文愛好者,也不是社交網絡發燒友,這些新技術跟自己似乎沒多大關系,那就大錯特錯了,Google在自己的看家領域搜索上,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特異功能。
如果你想向朋友推薦一段視頻,但一時又想不起它的具體名字。沒關系,只要還記得視頻中的某句話,Google Audio Indexing(聲音索引)就能幫助你找到它!雖然由于版權問題,目前搜索結果還僅限于Google 旗下的YouTube,但將來,搜索結果范圍一定會擴大。
如果你喜歡孤身環游世界,也沒什么可擔憂的,只需在Google City Tour上輸入你的出發地點和目的地,你就找到最佳路線,當然還有沿途的景點和成本開銷。
在網上看新聞,如今已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通常人們發現,網上的新聞實在太多了點,多半都是分散的或者按時間展示的,所以Google聯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做出了Google Living Stories(Google生活故事),將這些媒體針對某一事件或者問題的報道以專題的方式呈現。
互聯網之門
在全世界,估計你也找不出第二家企業,像Google這樣不務正業,成天都在琢磨歪主意。或許Google的工程師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工作,因為在上班時間,他們也可以大方地在老板眼皮底下打游戲。
在這些工程師看來,Google更像是家“大學”,他們辦公的地方不過是間“實驗室”。事實上,Google真的有自己的Google Labs(實驗室),專門用來測試這些五花八門的歪主意。
Google Labs的目的很簡單,作為一個尚在開發完善中的新應用試驗場,這里是新產品在最終定型前收集用戶意見的途徑。上文所說的種種新應用,大都還在實驗室內“實習”,如果它們不能讓用戶覺得很新鮮,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無法畢業,逐漸消失。
今年2月,Google就關閉Gmail的5種使用較少的功能,并將另外6種使用廣泛的功能升格為正式畢業生。那么除了開放的企業文化,Google實驗室是怎么幫助工程師想出這些概念的呢?答案還是開放。
Google只有一個代碼庫,每個剛進公司的